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
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耕耘廿五载 正道话“沧桑”2009年3月,由围垦公司和广东国通物流城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供港澳水产基地在南沙垦区奠基。
“沧海桑田”!这就是历史的脚印,时代的步伐
真可谓“天若有情”终成“人间正道”。时间走过了1/4世纪,也许更久、更久围垦人以移山倒海的豪迈气概,在那火红的年代,叱咤风云,把一片片滩涂变成万顷良田。新的时期,新的期待。围垦公司将继往开来,不断发展、壮大、做强。
海浪涛声,这里是一片大海,是珠江口潮涨潮落的滩涂;这里有珠江入海口的四大门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早在20世纪60年代,广东省番禺县就已经开始了向大海要土地、向大海要粮食的围海造地工程。“那个时候,天寒地冻,我们住的是自搭的草棚,睡的是烂泥地,靠一根扁担,赤膊上阵,一担一担地围起了田地。”一位老围垦回忆道,“围垦工程气势磅礴,场面非常壮观,靠的就是人海战术把堤坝筑起来,用手和肩膀把土方垒起来。当时用拖船和风帆运大石。记得拖船共104艘、帆船有10多艘,3个人驶一条风帆,硬是用人力把石头沉到海里筑起堤坝。那合龙的场面波涛汹涌,激流澎湃,百舸齐集,斗志自比天高!”谈起围海造田,老围垦充满了自豪。1975年,为了规范围垦的建设管理,番禺县成立“围垦指挥部”,领导和指挥围垦工作。
为有效开发滩涂资源,1984年11月,番禺县围垦开发公司正式成立,由时任副县长陈林兼任党委书记、总经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垦公司开始全面规划滩涂开发,并采用抛坝促淤、连续性和循环性的施工方法,使围垦速度大大加快,每年成围近万亩。1990年,广东省政府同意番禺县在鸡抱沙、万顷沙尾围垦10.74万亩耕地种植甘蔗的计划。围垦公司在水电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的支持下,完成了《蕉门口门围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围垦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1986年上半年,围垦公司确定鸡抱沙、孖沙、万顷沙尾和南沙尾4个垦区围垦开发总规划。
围垦经过抛坝促淤、砌石筑堤、填土、合龙成围等多道工序,历时数载,围成了可耕可养的土地。“那时候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艰苦,我们住在工地的帐篷和茅寮,没淡水,没电,头顶烈日,风餐露宿。”一位老围垦介绍说,“夏天的水混浊不堪,用明矾过滤后方能用,一桶水煮饭洗澡洗衣服都用它;冬天来了则更惨,水是咸的,洗澡洗衣都不行。那时候到处都是海水,还未成地。分地起屋嘛,指挥长张祥胜把石子一扔,那块地就归你盖房子的了。”老围垦哈哈大笑。“就这样,围出来的近10万亩土地种植了甘蔗、莲藕,搞起水产养殖,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老围垦说。
遥想当年,最为惊心动魄的是那抗击台风的日子。这里地处珠江口,几乎每年都有台风肆虐。那风急浪高、生死搏斗的情景,大家还都历历在目。1993年9月17日上午,16号强台风夹着暴雨和巨浪汹涌而来,全公司13个围中,有11个围的大堤被风浪撕开,缺口44处共长1800多米,受浸面积3.2万亩,围内汪洋一片。全公司员工日以继夜,驾着船只,奋战在堵口复堤的战斗中。说实话,围垦人就是经得起风浪,有一往无前的气概!
围垦人25年的艰辛付出,迎来了围垦事业的辉煌。这片洒满围垦人汗水的土地上,一派丰收喜庆的景象甘蔗成林,瓜果飘香,荷香万亩,人欢鱼跃。1991年6月,广州市市长黎子流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作出评议:建国以来,番禺县(主要是围垦公司)共围垦耕地117000亩,是全国几个耕地有增无减的县之一,成绩应充分肯定。会议指出,发展围垦事业是一项服务社会、造福子孙、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开发工作。1994年4月,番禺市委、番禺市人民政府在围垦工作现场办公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围垦工作的成绩,并明确今后围垦开发的方针为“突出边界、巩固老围、培育新围、聚土积淤、发展沿海、造福后代”。1996年4月,国家土地管理局还将番禺市滩涂围垦列为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发试点。
自1984年到1996年底,敬业奉献、诚信团结的围垦人共围海造田8.9万亩。围垦人继往开来,在南沙大开发过程中,服从上级安排,积极为开发区工业项目提供土地。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为广州南沙开发建设指挥部提供垦区土地3万多亩。
1997年,围海造田任务基本完成,但围垦公司并没有停止经营发展的步伐,在认真做好农业土地发包和拓展农业土地经营的工作外,还成为土地的管理者协助番禺区政府管理已围成的10万多亩田地,对耕地公开招标发包,代收地租。公司每年经过招投标把土地提供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户。他们在垦区土地上种植甘蔗、香蕉、莲藕,进行水产养殖,相关农产品还出口到国外。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的大量出产,吸引了大批前来收购特产和旅游观光的人,每逢节假日,一些都市人都喜欢携眷结伴到此享受田园风光。
围垦公司所辖区域共有外堤80公里,内堤50公里。由于垦区地处珠江口要冲,每年都要经历数次台风侵袭。因此,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至关重要。多年来,在省、市、区水利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公司认真做好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三防”措施及时到位,有效地保证企业基本农田的正常运作和生产经营的稳定有序。25年来,围垦公司基本上保证了垦区水利工程维护、防汛安全运行。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上,围垦公司更是以前瞻性的眼光谋划垦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早在1999年,公司就将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提上工作议程,同年5月完成了《万顷荷香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5月,公司在垦区十八涌至十九涌的滩涂上开始植树造林,在中山大学专家教授的支持下,合作完成了《广州南沙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总报告》。
围垦公司开发、建设并一直管理的南沙湿地游览区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的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的西岸,总面积3400亩。这里水网纵横,碧波粼粼,红树林生机勃勃,景象如诗如画。每年冬天,有近10万只候鸟从北方飞来过冬,在这里觅食、栖息、繁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Ⅱ级保护鸟类黑翅长脚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白琵鹭、鸳鸯等,是广州乃至珠三角难得一见的“鸟类天堂”。有关专家表示,南沙湿地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如果说,白云山是广州的“肺”,那么将南沙湿地称为广州的“肾”也不为过。这是围垦人向社会奉献的一份永远享受不完的生态大餐。
近年来,围垦公司在南沙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立足打造南沙大湿地品牌,谋划综合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目标,在省、市、区林业、农业、旅游、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有序地对南沙湿地游览区进行总体规划,坚持以综合生态保护为主、合理适当开发为辅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了生态景观、信息科普等方面的建设,并加大其建设力度。几年来,公司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增种了20多万棵红树林树苗,合理开发游船路线,完成了生态监测站、新码头及岸上绿化、景观等工程建设。
近年来,南沙湿地游览区呈现越来越好的生态及科普旅游景象,湿地的优化管理工作也在逐步增强。围垦人为湿地的综合保护和生态建设不遗余力,南沙湿地深受广大游客欢迎。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片珍贵的湿地资源,南沙区政府决定,在保护好现有3400亩湿地的基础上,将十九西围共6000多亩的垦区也划入湿地游览区,从而完成南沙湿地游览区的万亩规模。二期湿地游览区在承接综合生态保护功能的同时,将适当预留参观、游览、科普和休闲的空间,有序地增加旅游设施,规划建设丰富的生态园林环境,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沙湿地游览区万亩湿地更是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将会看到数万只候鸟在湿地林区上空翱翔。到2010年亚运会时,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一定会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陶醉其中。围垦人正在务实规划这片规模更大、保护层次更丰富、景观游览更有特色的湿地综合保护区。
南沙围垦过程是艰辛的,精神却是丰富和宝贵的,25年来其贡献是显著的。近9万亩良田既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为广州市增加耕地的艰巨使命,又为新时期南沙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土地储备。用黎子流老市长的话说,广州蔗糖业的兴衰离不开垦区的建设,广州规模化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是围垦公司;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南沙产业化的发展、南沙宏伟蓝图的开发建设更离不开垦区提供的3万多亩土地的有力支持。“珠江四大口门属于弱潮海口,珠江水到这里速度减低,导致大量的泥沙沉积,致使珠江口逐年变浅缩窄。科学围垦做到了围垦与口门综合治理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延缓这一过程,使它在更久远的将来仍能保持航道运输、排洪灌溉大动脉的地位。”一位老围垦如是说。
南沙拥抱大海,机遇造就南沙。南沙新一轮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占尽区位优势的土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展现出一个新的奇迹南沙国际深水港一期、二期及南沙港快速路相继开通。日本JFE钢铁、中船集团、广钢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垦区,有力地推动南沙的开发建设,使围垦的土地价值得到提升。昔日的垦区已成为今天的现代化的港口物流基地、造船基地、钢铁基地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市南沙行政区。番禺县围垦开发公司也改名为广州南沙围垦开发公司,由南沙区政府直接领导管理。围垦人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用心耕耘每一寸成围的土地,更希望在政府的授权下,将土地管理好、开发好、建设好。近年来,公司积极谋划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在规模运作农业土地经营的同时,积极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有序利用资金完成农田改造,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产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经营的增收。2009年3月,围垦公司与广东国通物流城有限公司正式签定协议建设广东省目前规模最大的供港澳水产基地暨两岸四地农业合作示范区。这说明围垦公司迈出新的发展步伐,更说明围垦公司正实践南沙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围垦公司还将以湿地为基地,规划整合垦区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同时还将积极承接南沙大开发的开发建设步伐,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紧紧抓住机遇,盘活资源,开拓物业经营,围垦公司新的发展由此拉开序幕。
围垦公司董事长朱伟东感慨地说:“25年的围垦历程,说明围垦人在当时的年代,敬业奉献、诚信团结、艰苦奋斗开创了近9万亩良田,对社会、对地方、对企业贡献卓著。”新时期,围垦人也将秉承“实干争先、创新奋进”的创业精神,谋划企业的科学发展,积极做好综合生态保护及企业有效经营的工作,开创新的业绩。朱伟东认为,“沧海桑田”这四个字的含义非常深远,虽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围垦公司已不再实际围垦,但在南沙开发这个大潮中,围垦人决心在这片珠三角几何中心的热土上,继续脚踏实地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创造新围垦工作局面。
耕耘廿五载,正道是沧桑。珠江常伴,南海为证,千秋伟业,万古长青!新时期的围垦人已从更高的站位,描绘着一幅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以世界的眼光,谋划着新一轮的事业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