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年白宫三天夷为平地墙体轰然倒塌特朗普捐款太多花不完
10月20日,白宫东翼施工现场尘土飞扬,墙体一块接一块倒塌,短短三天时间,建了122年的老建筑被拆平。
这事儿在国际上吸引了不少关注,不是因为拆了什么,而是因为说好不拆。特朗普在此前信誓旦旦地说“保留原貌”,如今却亲手把它推了。
再加上白宫眼下的翻修工程正值联邦政府停摆期间,公务员工资发不出,白宫却一边拆老楼一边修新厅。
事情要从今年夏天说起,特朗普在7月份公开宣布启动白宫翻修项目时,特地强调了一点不会动东翼的老结构。
他说得很清楚,项目只是升级设施,不会破坏建筑本身,可到了10月底,推土机直接把东翼的主墙给推了。
施工现场没遮没挡,拆除过程直接暴露在人们眼前,谁都能看得出,这不是简单的“翻修”,而是彻底推倒重建。
白宫方面后来回应说,这一切都是“正常施工的一部分”,是为了“提升功能”,但推翻一栋百年建筑,这种程度的动作,怎么能叫“正常”?
再说了,这座东翼可不是普通的办公楼,它自1902年修建以来,一直是白宫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十几任总统的政务活动。
眼下政府还在停摆,财政拨款迟迟不到位,普通公务员工资都成问题,而白宫却在大动干戈搞建设。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已经在美国炸开了锅,不少人质疑政府是不是搞错了重点。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去解决运转问题,反而优先处理总统“审美”需求,怎么看都别扭。
翻修计划最初说是花两亿美元,后来预算往上涨,涨到两亿五,而且资金主要是私人捐赠。这个时候,特朗普又搞了一场晚宴,把各路富豪请来喝酒吃饭,饭吃完,钱也就有了。
原本这场晚宴就是为了筹钱而准备的,晚宴上出现的,自然不乏大公司代表和能源企业老板,这些人手里有钱,也有利益诉求。
但更令公众担心的不是钱多钱少,而是这笔钱是不是买了什么回报,是不是和政策挂钩。
毕竟,政治捐款在美国一向敏感,尤其是以这种方式进入白宫的装修项目,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利益交换。
再看看翻修图纸,设计风格也引发不少争议,新建的宴会厅采用了大量私人庄园的设计元素,奢华、浮夸,跟白宫一贯的风格明显不搭。
不少认为,这种设计是“私人喜好”盖过了“国家象征”。而特朗普早就表达过对白宫原有简约风格的不满,这次翻修干脆把自己的审美强行搬了进去。
问题在于,白宫是美国的象征,是公共空间,用总统私人审美改造国家建筑,不光是风格问题,更是角色错位。
总统不是设计师,公共建筑也不是他个人的展示台,可现在,似乎谁出的钱多,谁就能决定白宫的装修风格。
从历史角度看,白宫的每一块砖、每一面墙都有它的来历,东翼更是如此。从最初建成到后来的扩建,它不仅承载了行政功能,还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过去的翻修项目都非常谨慎,无论是肯尼迪时期的修复,还是奥巴马时期的小范围更新,都尽量保持原貌,尊重历史。
这一次,不光是“改”,而是“拆”,而且是在没有公开完整评估、没有广泛听取意见的情况下匆匆动工。
不少人认为这次东翼拆除是对历史遗产的严重破坏,毕竟,这不是随便一栋办公楼,而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推倒它,不只是动了砖头,更是动了国家记忆,这种做法,不少人认为已经超出了一届总统应有的权限。而特朗普本人似乎并不避讳这种“建设热情”。
从他第一任期就开始动手改造玫瑰园,到现在又要建宴会厅,他一直把建筑当作个人风格的延伸。
他曾经说过,只有在设计建筑时他才感到放松,可问题是,总统的职责不是盖楼,而是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提供方向和解决方案。
它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权力过于集中,个人意愿盖过制度规范,国家象征就可能被私欲牵着走。而公众能做的,只是看着老建筑一点点倒下,却无从参与。
东翼的倒塌,不只是建筑意义上的结束,更是一种象征的消失。它揭示了一种趋势,当政治舞台被个人风格主导,公共空间也会失去它原本的中立性。
总统卸任后留下的不只是政策,还有一栋按照自己喜好建的宴会厅,这种做法,是不是在混淆私人荣誉和公共责任的界限?
普通公务员发不出工资,民生项目停滞,国家运行靠临时预算维持,而总统却在加快推进一项高成本的建筑工程。这种对比太过刺眼,刺痛的不是预算,而是公平感。
白宫作为国家象征,本应体现稳定、克制和传承,如今却在拆拆建建之间,变得越来越像私人俱乐部。
公众信任靠的是制度,而不是金色帷幕和水晶吊灯,建筑可以翻新,信任一旦坍塌,就没那么容易重建。
如今东翼已经被夷为平地,下一步要怎么建公众并不清楚,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场翻修引发的讨论不会很快停下。
而这个基础,靠的不是水晶灯,而是制度的分寸感和领导者的责任心,权力再大,也不该随意改变历史的模样。
参考资料白宫东翼被拆为给宴会厅腾地方?特朗普:我喜欢 2025-10-23 15:42·中国新闻网白宫东翼爆改“豪华宴会厅” 2025-10-22 11:17·环球时报


